搜索
广州流金岁月钟表维修 13925124671
打印

[简单功能] 这才是天文台表

    [复制链接]
33495159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32:37 | 只看该作者
北无忌 发表于 2012-1-26 23:41
谢啦!问走时准确是因为这种擒纵频率低,故猜测频率低可能会导致走时上的累积误差。
关于走时准确性,咱 ...

        米版说得很透彻了,其实说原理、技术,还是米版更专业。
        这种擒纵系统,包括筒形游丝( cylindrical balance spring)和冲击式擒纵(detent escapement,或者叫棘爪擒纵)都是英国大师John Arnold发明的,目的是简化哈里森当年设计的船用天文台钟。这种擒纵的摆动方向单一,因此比杠杆式擒纵(咱说的马式擒纵)更精准,但也因此对摆轮摆动的同心度要求更高,所以就用上了筒形游丝。
        其中就制作难度而言,最难的是游丝,制作工艺复杂,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虽然后来瑞士人也做了这种擒纵系统,但据说,其中的筒形游丝都要靠英国进口,瑞士本土还做不了。事实上见到很多瑞士制的天文台机芯,虽然用了冲击式擒纵,但只是用普通的宝玑式游丝,估计是没有买到英国指的筒形游丝。即使19世纪末的两个瑞士顶级品牌,Jules Jurgensen和Albert H Potter的冲击式擒纵,也没有用筒形游丝,不过这两家的游丝和摆轮都有独特的专利,估计就是为了弥补游丝的缺陷,比如JJ的就是三层游丝,比宝玑的有更好的同心度。其实宝玑游丝多绕一层,目的也是用最低的成本提高摆动的同心度。
        即使是现代,游丝的工艺也不是随便可以玩得转的。现在能自己做游丝供自家用的,也就PP、劳力士和精工等聊聊几家。所以近年最佩服的就是万宝龙,那只双圆柱形游丝陀飞轮,真乃神作,相比现在烂大街的陀飞轮,实在是质的飞跃,敢在游丝上玩突破,这可不是一般的勇气和实力

62#
发表于 2012-1-29 17:00:19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1-29 15:32
米版说得很透彻了,其实说原理、技术,还是米版更专业。
        这种擒纵系统,包括筒形游 ...

桶形游丝+冲击式擒纵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虽然频率低(X版贴的龙双柱游丝频率好像也是18,000的),但可靠、耐久、美观,是一头不折不扣的走时老黄牛。毒性巨大。考虑上一支,就看能否遇上中意的了。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7:05:13 | 只看该作者
北无忌 发表于 2012-1-29 17:00
桶形游丝+冲击式擒纵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虽然频率低(X版贴的龙双柱游丝频率好像也是18,000的),但可靠、 ...

期待兄收到一只极品天文台,到时记得跟咱们分享啊!
64#
发表于 2012-1-30 00:50:57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1-29 17:05
期待兄收到一只极品天文台,到时记得跟咱们分享啊!

这得看有无机缘啦,再说,就是找着了,也还是步后尘啊,岂敢说“分享”,呵呵。
65#
发表于 2012-2-11 11:5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无忌 于 2012-2-11 11:58 编辑

借Xhandy版已经炒热了的帖子,继续加把火。
春节期间对桶型游丝、冲击式擒纵的天文台机芯发生了兴趣,继而开始寻找,苍天不负苦心,入手了一支,现在交个作业,暂不评论了,先和大家分享,基本参数:
表径:54mm,厚:17.5MM,重:135G。


Dial.JPG (83.32 KB, 下载次数: 53)

Dial.JPG

Thickness.JPG (88.62 KB, 下载次数: 44)

Thickness.JPG

Back_inside.JPG (119.61 KB, 下载次数: 51)

Back_inside.JPG

Cylinder_Rev.jpg (135.74 KB, 下载次数: 43)

Cylinder_Rev.jpg

Escapement_Rev.jpg (138.88 KB, 下载次数: 47)

Escapement_Rev.jpg

Movt_Rev.jpg (136.8 KB, 下载次数: 48)

Movt_Rev.jpg

Front .JPG (105.37 KB, 下载次数: 46)

Front .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知名度 +5 收起 理由
xhandy + 5 漂亮!

查看全部评分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2:27:30 | 只看该作者
北无忌兄这只精彩!跟我那只机芯是两兄弟,估计年代更早,那时候瑞士还未流行鹅颈微调,但有狼牙轮和实金齿轮,还有超高质量的重壳,真收藏佳品
67#
发表于 2012-2-12 01:41:41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2-11 22:27
北无忌兄这只精彩!跟我那只机芯是两兄弟,估计年代更早,那时候瑞士还未流行鹅颈微调,但有狼牙 ...

曾注意到微调不是鹅颈,但这是能寻到的品相最好的了,还没烧到玩机芯的程度,不愿错过这支怀表。但除了微调,和Xhandy兄放毒的机芯已经很象了,没准还真是出自一家
6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5:19:28 | 只看该作者
北无忌 发表于 2012-2-12 01:41
曾注意到微调不是鹅颈,但这是能寻到的品相最好的了,还没烧到玩机芯的程度,不愿错过这支怀表。但除了微 ...

       个人经验,瑞士怀表中,鹅颈跟等级关系不大,有没有都不影响机芯的级别,比如PP的怀表,没鹅颈的并一定不比有鹅颈的低。兄这只跟我那只绝对是同一家的出品,暂时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文献,但据欧洲那边的一些说法,这个机芯是Louis Audemars开发出来的高级统芯。
69#
发表于 2012-2-12 22:4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无忌 于 2012-2-12 22:54 编辑
xhandy 发表于 2012-2-12 15:19
个人经验,瑞士怀表中,鹅颈跟等级关系不大,有没有都不影响机芯的级别,比如PP的怀表,没鹅颈的并 ...

弄清机芯的来历也是我要做的作业,就看机缘如何了,后情容禀。
上足发条走时38小时,24小时误差为+1分钟。擒纵要比叉式的更铿锵有力、机芯用料足,红宝轴承+螺钉固定的套筒也给人牢固、耐用的感觉。
70#
发表于 2012-2-18 10:11:56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2-12 15:19
个人经验,瑞士怀表中,鹅颈跟等级关系不大,有没有都不影响机芯的级别,比如PP的怀表,没鹅颈的并 ...

经过调试,走时现每天稳定在+15秒 (就不准备再调啦)。
关于机芯出处:问了问上任表主(奥地利人从他爷爷那儿传下来的),说机芯是Louis Audemars或LeCoultre的。 因当初(100多年前)购买时打厂名会多交很多税,固有相当一部分各户就为省税而不要求打厂名了。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20:45:36 | 只看该作者
北无忌 发表于 2012-2-18 10:11
经过调试,走时现每天稳定在+15秒 (就不准备再调啦)。
关于机芯出处:问了问上任表主(奥地利人从他爷 ...

这种擒纵的校正不简单,不是每个师傅都搞得定的,能调到这个水平也很不错了。机芯的出处应该是Louis Audemars的,未见过LeCoultre有这样的出品。
72#
发表于 2012-2-18 23:15:51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2-18 20:45
这种擒纵的校正不简单,不是每个师傅都搞得定的,能调到这个水平也很不错了。机芯的出处应该是Louis Aude ...

前任表主也提过L Audemars, 看来就是如此了。若有新发现,会及时通报。
73#
发表于 2012-2-19 18:33:16 | 只看该作者







在我手上飞掉的冲击式天文台灯笼游丝,**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知名度 +4 收起 理由
xhandy + 4 多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14:28:48 | 只看该作者
独立思考 发表于 2012-2-19 18:33
在我手上飞掉的冲击式天文台灯笼游丝,**一下

兄这只正是天文台擒纵的另一种类型,是spring“簧片式”的,即是擒纵叉的复位是靠一片金属片的弹性;


我这只跟北无忌那只是hairspring“游丝式”的,靠一条小游丝复位。



75#
发表于 2012-2-20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2-20 14:28
兄这只正是天文台擒纵的另一种类型,是spring“簧片式”的,即是擒纵叉的复位是靠一片金属片的弹性;

...

多谢版主!学习了!是不是游丝式比簧片式年代更早些?还是两种形式同时期存在?
76#
发表于 2012-2-20 16:37:09 | 只看该作者
独立思考 发表于 2012-2-20 15:22
多谢版主!学习了!是不是游丝式比簧片式年代更早些?还是两种形式同时期存在?

积极参与,交流中学习,感觉这个帖子要火
77#
发表于 2012-2-20 21:56:23 | 只看该作者
好好玩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09:4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handy 于 2012-2-21 09:45 编辑
独立思考 发表于 2012-2-20 15:22
多谢版主!学习了!是不是游丝式比簧片式年代更早些?还是两种形式同时期存在?

应该是两种都同时期存在。
当年John Arnold先生发明的冲击式擒纵就是用簧片式的。

所以簧片式的估计是参考英式设计


美国的汉密尔顿在二战时期曾经设计过一款冲击式擒纵的21型船钟,也是用簧片复位的。

而游丝式的则估计是瑞士人发明的。

现代也不断有人尝试做冲击式擒纵,据说最早用在手表上的是urban-jurgensen,也是用游丝复位。



不知道跟芝柏的三金桥陀飞轮冲击式擒纵孰早?





英国的独立制表人Roger W. Smith也在做,复位就是用簧片的,不过好像只做在怀表上,在他手表的作品上没见到。



79#
发表于 2012-2-21 10:21:04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学习下!
80#
发表于 2012-2-21 10:36:20 | 只看该作者
xhandy 发表于 2012-2-21 09:44
应该是两种都同时期存在。
当年John Arnold先生发明的冲击式擒纵就是用簧片式的。

感谢版主图文并茂的赐教,我对天文台擒纵算是入门了。。多谢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公司简介|隐私政策|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名表通 | www.watchlead.com ( 粤ICP备14096658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364

GMT+8, 2024-6-9 21:36 , Processed in 0.230623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8-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