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州流金岁月钟表维修 13925124671
打印

[海鸥] 海鸥逆袭

[复制链接]
535527

   发表于 2012-9-29 00:46: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财经天下周刊策划,两位编辑对海鸥进行了近一个多月的实地探访和后期的编辑,终于在最新一期刊登了对海鸥首批钟表制作大师——杨作斌高级技师的专访,文中通过杨师傅作为海鸥人四十多年的生平充分反映了海鸥几十年的变革。





27条回复

返回列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0:48:38 | 只看该作者
海鸥逆袭
资料来源:财经天下周刊/本刊记者 朱晓培 陈晓雪 摄影 时会理

    你可以把杨作斌安放在中国任何一家工厂的车间里,绝不会显得突兀。他身着淡蓝色工服,戴银丝眼镜,业务熟练且待人谦和;他已经有63岁,工龄42年。


   只有当他伸出手时,才会显露出不同常人的一面:左手从拇指到中指戴着3个指套,手指白皙细长,手心里却磨出了厚厚的茧,那是长年拿捏工具留下的痕迹。在他的工作台上,零散而有序地摆放着螺丝刀、吹气球、油滴、校表仪、显微镜和一盏台灯。2010年,在这个工作台上,他花数月时间把435个零件组装成一只三合一表。一位福建商人以168万元将其买下,价格创下国产表之最。


   事实上,作为中国第一只手表的诞生地,杨作斌所在的海鸥集团自2004年转战高端市场,先后推出了中国第一只三问表、第一只双陀飞轮表以及第一只集三问、万年历、陀飞轮为一体的“三合一”表。今年6月,作为天津海鸥手表集团的高级技师,杨作斌和中泰表厂的李晨光、北京手表厂的苏文彬一起,被中国钟表协会评为“三大中国机械表表芯制作大师”。


   818,在位于天津空港开发区海鸥A3层的工作室,正在校表的杨作斌谈到亲手缔造的纪录,却有点无动于衷:“国外独立制表师的三合一表能卖到2000万元,我们才100多万元,在技艺和品牌建设上,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太大了。”


   甚至,杨作斌还有点担心海鸥现在的生存环境。这家国产制表商既有“外患”的纷扰--国际上面临的知识产权诉讼接踵而至,瑞士表业定向设置的技术壁垒屡见不鲜;又有“内忧”的纠结—海鸥的品牌和渠道建设均未完善,这让其与国际品牌竞争时仍远远处于劣势。而杨作斌更为担心的问题是,海鸥很难再出现像他这种级别的制表师。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0:50:29 | 只看该作者
制表师难寻
人才的缺失是海鸥乃至整个钟表界面临的最大问题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0:50:53 | 只看该作者
李伟谈国表 发表于 2012-9-29 00:50
制表师难寻
人才的缺失是海鸥乃至整个钟表界面临的最大问题

“也许再没有比制表师更枯燥的职业了。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制表师,也得经过10年磨炼。杨作斌说。此刻,他正在专心调试陀飞轮手表。机芯连接在校表仪上,陀飞轮来回快速摆动。杨作斌盯着校表仪看了两分钟,伸手按下停止键,打开机芯外壳,用细小的螺丝刀换下一个蓝色小螺丝。换好螺丝,把机芯再次连接到校表仪上,杨作斌盯着不断变化的数字看了一会儿,再次按下停止键。这一次他没有立即取下机芯,而是拿起细细的镊子,对着显微镜又换下一个直径一毫米左右的零件。
   即使是在6倍的显微镜下,小零件的直径也不超过6毫米。而这个直径不过12毫米左右的陀飞轮,共由12多个这样大大小小的零件组成。换零件时,杨作斌的手没有一丝抖动。在不到一个小时时间里,看-拆开-再看-再拆开,这样的动作他重复了5次。
   “这是客户拿来校时的,差不多得一天时间,等顺差、逆差都在10秒内就差不多了。”杨作斌说,“陀飞轮表,组装一只一般要一天,校时得两天时间。”
   杨作斌所在的工作室大概50平方米,摆了6张桌子,包括他在内共有4人,他们是海鸥手表厂技术最好的制表师,主要负责新品的组装和复杂架构表的后期调试。每个人都在专注做表,除了指针的滴答声,整个房间都静悄悄的。
   “这个行业很枯燥,全凭个人喜好。”30岁的技术员张霄岚自2003年开始进入海鸥的高档机芯实验室做零件,2006年进入现在的办公室装表。“杨师傅常常会指导我,但有时候,我3天也未必能装好一只。”
   现在,海鸥有3000多名员工,除了设计人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零部件制作工,分布在大大小小的7个车间里,守着一台机器制作夹板、轴承或螺丝,只有少数出色的学徒有可能成长为顶级制表师。海鸥车间工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在天津,这个工资并没有太大吸引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做的事太多,制表对他们来说太枯燥了。”杨作斌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中国制表业的担忧。
   在杨作斌看来,高端手表的竞争实则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缺失是海鸥乃至整个钟表界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的手表结构已经变得更加复杂,普通的机械手表也有200个零件,复杂的则有400多个,全部需要手工安装,这中间还需不断检验、调试。即使是国际上最好的独立制表人,一年的制作量也不会超过30只,而且,这还是在大量工作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的。
   在杨作斌看来,国内制表业还无法与瑞士等国家相提并论,最明显的体现是国内制表师与国际独立制表人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他指着桌子上的工具说:“除了这些工具,他们还会有起子、锉刀、撬刀之类的工具。他们的机芯、表盘、表壳甚至每一个螺丝和凹槽都是手工打磨的,我们达不到那个水平。”
   近10年来,海鸥虽为培养合格技工付出了高昂成本,却仍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扰。从1980年开始,制表业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中国表业在既没有产业政策扶持,又没有形成高端产业链的情况下,海鸥所需的特种材料和部分工装、刀具只能依赖进口,而瑞士表业定向设置的技术壁垒,又往往让海鸥求之而不得。而且,为巩固瑞士表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瑞士政府出资修建了7家钟表学校,日本政府也为其国内制表业工装模具的研制买单。这些,对于海鸥、对于杨作斌来说,都是难以触及的梦。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0:52:47 | 只看该作者
陀飞轮之战
瑞士表业常常以“断供”为要挟,胁迫中国手表经销商将“海鸥”逐出表店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0:53:32 | 只看该作者
李伟谈国表 发表于 2012-9-29 00:52
陀飞轮之战
瑞士表业常常以“断供”为要挟,胁迫中国手表经销商将“海鸥”逐出表店

杨作斌说,自己曾和海鸥大部分车间工一样,是个普通的维修师,只是在业余时间帮人修表。“要不是2004年海鸥请我回来装陀飞轮,我现在应该在某个超市旁边的摊位上修表。”
   事实上,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由于瑞士制造和日本电子表的冲击,海鸥曾苦苦挣扎,两次陷入停产境地。第一次是1991年底,还是天津手表厂的海鸥停产放长假,杨作斌无奈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帮人修表赚钱。19923月,天津手表厂改制为海鸥集团,转型生产电子表,但由于技术、经验和成本多重因素不过关,1997年工厂再次停产。1998年,海鸥重回机械表制造,杨作斌也由之前的制表零件维修转到售后维修。那时,杨作斌已经快50岁了,他一直以为,自己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上班帮客户修表,下班挣点外快。
   但陀飞轮改变了一切。自1795年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发明了陀飞轮这种钟表调速装置技术,此后200年间就一直为西方人所垄断。由于中国制表业无法掌控陀飞轮技术,所以根本无法与瑞士等西方手表相竞争。直到2001年,转机终于出现。
   在这一年的“中国国际钟表博览会”上,B24号展台显得格外空荡,只摆出了一款产品和一句硕大的口号--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历史。然而,就是这个当时最为空荡的展台,为海鸥后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那个展台后面坐的正是被瑞士人称为“钟表大师”、被日本人称为“亚洲钟表霸主”的矫大羽,那款唯一的产品则是风靡至今的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
   看到矫大羽的神奇陀飞轮后,海鸥副总工程师周文霞就觉得陀飞轮应该是海鸥的出路。她和海鸥高级工程师刘连仲一起四处搜集陀飞轮技术的资料,研究各个参数,历时一年多,终于研究出了海鸥自有的陀飞轮技术。
   很多年后,杨作斌依旧记得第一次组装陀飞轮的情景。2004年的一天,办完退休手续的杨作斌被返聘到海鸥高档机芯实验室,工作人员交给杨作斌一只已经装好但还没校时的机芯和五套机芯零件。“我先拆开那个装好的机芯,熟悉下结构,80多个零件拆起来不是很费事。”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陀飞轮,但对于天天修表、做零件的杨作斌来说,陀飞轮的组装并不是很难。用了大约两周时间,杨作斌就组装了5套陀飞轮机芯。
   “那时,一只陀飞轮动辄十几万元,平时我们哪能见得上?多亏了周工。”杨作斌说的周工,指的就是周文霞。研发出陀飞轮技术后,周文霞又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机械表的功能创新上。
   “其实谈不上创新,陀飞轮在200多年前就被瑞士人发明出来了,只是那时是怀表,产量也就几只。我们今天就是把它们换成手表,结构上做些改动。”杨作斌坦言,海鸥机械表一直在苦苦追赶瑞士的脚步,现在他们降低了研发速度,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产品的质量上来。
   如今,海鸥已经有一批能够组装陀飞轮的技师。2011年,这家国营企业共生产了20万块机械腕表,其中上万只拥有诸如陀飞轮、三问、万年历等复杂功能。这种发展趋势,已经开始让瑞士钟表企业感受到了威胁。
   杨作斌一边小心翼翼地调试机芯,一边说:“每次参加巴塞尔表展,我们的产品都会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投诉。”自从2008年海鸥成功应诉历峰集团独立制表人格勒拜尔·福尔斯,对其双陀飞轮手表关键部件“差动结构”的侵权诉讼后,来自诸多国际钟表品牌的诉讼也多了起来。“瑞士制表公司盯着我们的展品,千方百计想起诉海鸥。”
   瑞士表业敌视海鸥的逻辑不难理解。瑞士钟表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去年瑞士表约93%销往世界各地,其中中国香港和内地的销量位居第一名和第三名,占21.2%8.5%,其销售额高达40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在香港购买者多为内地游客,中国内地已毫无争议地成了瑞士高端腕表的最主要市场。而随着海鸥的声名鹊起,瑞士表业开始真实地感受到了潜在威胁。
   由于瑞士表业在机械表行业不容质疑的话语权,其常常以“断供”为要挟,胁迫中国手表经销商将“海鸥”逐出表店,致使大凡国内主流表店几乎难觅海鸥踪影。无奈之下,海鸥只能在自营店栖身,这大大限制了其成表的销售。甚至出现在海鸥所在的天津市,尚且找不到合适专卖店的局面,海鸥销售渠道之匮乏可想而知。
   杨作斌说,与国际品牌对海鸥的虎视眈眈相比,国内对本土制表行业的轻视态度更让人心寒。有一次,山西省工商局太原市杏花岭分局接到瑞士斯沃琪公司的投诉,没有调查便以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给海鸥发来《行政处罚通知书》。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0:56:33 | 只看该作者
左右为难
在国内特殊的消费趋势下,海鸥一直在为自己的品牌定位问题纠结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1:00:35 | 只看该作者
李伟谈国表 发表于 2012-9-29 00:56
左右为难在国内特殊的消费趋势下,海鸥一直在为自己的品牌定位问题纠结

外部环境的种种制约,让海鸥的复兴之路遍布荆棘。而与此同时,这家老国企在内部经营上也同样困难重重。多年来,海鸥的市场化运作一直为外界诟病。“许多人甚至认为海鸥没有市场部,也是你们来采访我才知道我们有市场部,以前没注意。”即便是身为海鸥机芯工程师的曹维峰,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企业有这样一个部门。

   “目前,我们不投放任何广告。”在海鸥销售部的办公室里,品牌部部长王志强明确对天津一家广告公司的销售经理说,“不是我们不想做广告,只是制约因素太多了。”
   王志强所说的制约因素,主要指的是资金和定位。资金紧缺是国内大部分制表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平安的研究报告显示,海鸥的资金周转大概一年半一次,直接制约了海鸥专卖店的发展。自20069月海鸥在天津友谊路设立第一家专卖店后,现今在全国一共设立了逾30家。与之相比,差不多同期在内地开店的周大福,现在其在内地的专卖店已经超过了1500家。与此同时,目前海鸥的成表量并不大。按照王志强的说法,海鸥每年在巴塞尔展出的新品很多,但大都没有立即上市,而是推后一两年,这么做主要是保证新品不会对现有产品造成冲击。也正因如此,海鸥市场部对于广告的投放没有那么大的动力。

   王志强说,凭借着陀飞轮技术,尽管海鸥成表产量不大,但其2011年销售额达5亿元,利润2000万至3000万元,市场估值8亿元,俨然国产第一大钟表品牌,其机芯更是占到了全球市场的25%。海鸥的强势表现,开始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注意。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辉从2009年就频繁接触海鸥,而2011年平安入主上海家化集团后,更是传出“家化集团将参股天津海鸥20%股权”的消息。

   然而,周大福留下的教训依然值得思考。2008年,周大福通过收购港股宜进利入股海鸥,为海鸥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品牌管理经验和销售通路。“宜进利当时就只是投钱,不插手管理,我们喜欢这种投资方式。但周大福接手后总想插手管理,我们接受不了。”王志强说,由于海鸥的国企理念和作为上市公司的周大福格格不入,双方最后一拍两散。

   事实上,海鸥的市场化工作确实仍在延续着老国企的那一套。海鸥集团的工作指导及重点宣传任务都由海鸥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负责,虽然全资子公司“天津海鸥手表集团销售有限公司”也配备有“品牌部”,但离真正的市场化运作仍去之甚远。

   上海家化的入股可能为这家老国企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一旦收购成功,凭着对国企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上海家化的销售渠道,海鸥手表的品牌优势很快就能发挥出来。上海家化甚至给海鸥制定好了未来蓝图:一是做到国际一线品牌;二是机芯也要有定价权。

   机芯的定价权可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尤其是近日有消息称,斯沃琪已经与瑞士竞争委员会达成了协议草案,获许到2018年对外机芯供应减少70%。目前国内的手表品牌中,80%都是来自瑞士的表芯,其中斯沃琪集团提供机芯的手表品牌则占其中90%左右,部分中档瑞士手表品牌,如梅花、依波路等都是向该集团购买机芯。斯沃琪逐渐减少机芯供应,让同行不得不寻找新的替代供应商,这无疑为海鸥等本土厂商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与机芯的定价权相比,海鸥的品牌建设之路注定更加艰难。目前,国内的海鸥、北京、上海等本土手表厂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并且试图将科技和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让产品更具中国特色。“虽然包括海鸥在内的几大国有钟表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制表大师和可以媲美瑞士的先进技术,但手表不仅仅是计时器,它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对于中国制表业来说,品牌的上升依旧艰难。”海鸥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克说。

   今年68日,一项由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针对2000名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所做的调查显示,约6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尚未产生奢侈品牌。在同等品质下,国人出高价买洋品牌已成了抬高身份的主流取向。“我们既有几百元的低档表,也有上百万的高档表。花几百块买了我们表的人知道我们有100多万的表,肯定很开心;但反过来,花了100万在我们这里定制了高档表,回头发现还有200块的,那他就不开心了。”王志强说,在国内特殊的消费趋势下,海鸥一直在为自己的品牌定位问题纠结,尽管一直想走入高端市场,但同时也不想放弃中低端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分离出一个高档品牌似乎是一条可行之路。

   “海鸥在计划着为厂里的这些大师定一个品牌。”除了杨作斌,海鸥的周文霞和另一位高级工程师赵国望也在2011年被评为中国机械表机芯设计大师。“海鸥有一些大师级人物,我们想让他们像瑞士的那些独立制表人一样,推出一个品牌,那样他们的待遇也能改善,我们的品牌也能提高。”说到这里,王志强的表情很是得意。

   不过,一直在专心调试陀飞轮机芯的杨作斌,却并不觉得自己是大师。在他看来,世界上公认的制表大师基本上都是独立制表人,既能够制作机械表,又能够设计机芯和外壳。在海鸥,所有的研发和制作需要靠高档机芯工作室的团队配合来完成。杨作斌转头看向曹维峰,笑着说:“我和曹工加起来,才算是个完整的制表师。”

   “钟表协会不是把我评为大师了吗?我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想做点事,往大师的方向努力。”杨作斌说,现在的年纪,学电脑绘图设计机芯是不大可能了,但在外观设计上,他还是有些想法。眼下,他正琢磨一款新表型。“什么样子?现在还不能讲。”杨作斌笑着说。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杨作斌调试陀飞轮机芯的工作终于完成,校表仪上的日差显示,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控制在10秒以内。此刻,他终于松了口气,把表装好,拿起来听了一会儿,嘴角泛起隐约的微笑。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01:01:02 | 只看该作者
李伟谈国表 发表于 2012-9-29 01:00
外部环境的种种制约,让海鸥的复兴之路遍布荆棘。而与此同时,这家老国企在内部经营上也同样困难重重。多 ...


10#
发表于 2012-9-29 02:11:13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2-9-29 06:21:41 | 只看该作者
大师之路是枯燥、寂寥的,钦佩大师
12#
发表于 2012-9-29 08:51:43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学习!
13#
发表于 2012-9-29 09:29:4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依我看不寂寞也不枯燥,其乐在此中...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50:45 | 只看该作者
lxy00a 发表于 2012-9-29 02:11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51:18 | 只看该作者
房客 发表于 2012-9-29 06:21
大师之路是枯燥、寂寥的,钦佩大师

一定要耐的住寂寞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51: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表 发表于 2012-9-29 08:51
来学习学习!

共同学习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10:52:21 | 只看该作者
tjren 发表于 2012-9-29 09:29
拜读了
依我看不寂寞也不枯燥,其乐在此中...

乐在其中
18#
发表于 2012-9-29 15:45:07 | 只看该作者
先坐下学习
19#
发表于 2012-10-1 02:02: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20#
发表于 2012-10-2 00:21:40 | 只看该作者
李伟谈国表 发表于 2012-9-29 00:50
“也许再没有比制表师更枯燥的职业了。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制表师,也得经过10年磨炼。杨作斌说。此刻,他正 ...

瑞士表业定向设置的技术壁垒?能不能展开说说这是个什么情况?
中国制表业在技术上有没有瓶颈?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公司简介|隐私政策|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名表通 | www.watchlead.com ( 粤ICP备14096658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364

GMT+8, 2024-5-9 17:18 , Processed in 0.152452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8-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